top of page

投稿指南

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s 作為一家紮根新加坡的學術出版社,我們致力於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同時兼顧東南亞地區的區域研究,以及新加坡本地的歷史資料收集整理。在過去,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s也對東亞與南亞古代佛教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因此,我們也歡迎關於東亞、南亞與東南亞的宗教、人文與社會科學著作投稿。與此同時,我們也將在未來不斷拓展我們的出版領域,尤其是對於東南亞本地的文史資料與整個全球性人文研究提供大力支持。

以下為有意願在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s出版研究專著的學界同仁提供一個投稿指南。首先,凡是希望在本出版社出版專著者,請先與本社職員聯繫,電郵為: eunice.d.shih@worldscholastic.com

並同時垂賜您擬出版著作的樣章、提要(250字左右),以及您的全名、地址、電話號碼、電郵與一個學術簡歷。

在初步達成出版審稿意向之後,您的書稿將會付送雙向匿名同行審查。如果書稿需要作更多的修訂,則只有在投稿者提供必要修改程序與步驟時,我們才會繼續提供進一步的出版服務。

關於書稿的格式要求,請參考本出版社的撰寫體例:

撰寫體例

 

一、來稿請依下列順序撰寫:

  1. 中英文論文標題;

  2. 作者的中英文姓名;

  3. 完成書稿時所屬之機關單位中英文名稱、地址、暨職稱;

  4. 參考文獻。

 

二、中文字體以12號宋體,英文使用12號 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

 

三、各章節使用符號,依一、(一)、1、(1)等順序標示。

 

四、請用新式標點:專書、期刊、論文之標題之標題一律採雙尖號《》,而不用日式或港台樣式; 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莊子•天下篇》﹔引文請用“”表示﹔中、日文行文中,一律使用全角標點符號。除破折號、刪節號各佔兩格外,其餘標點符號各佔一格。如需引用西文參考文獻,則作西文行文處理,使用半角標點符號。特別注意,西文行文中不得連續使用兩個甚至多個空格,連字符en-dash前後不加空格,例如 pp. 1–2。

 

五、正文每段第一行空兩格,獨立引文每行縮三格,不另加引號。

 

六、註釋一律用腳註,註解置於每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註釋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作1.、2.、3.、4.、5……,其位置放在標點符號前(引號除外)的右上角。再次徵引,用“同上”X頁或“同註”X頁形式,不用合併注號方式。

 

七、引用專書或論文,請用下列格式:

  1. 引用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比如: 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6頁;

  2. 引用期刊論文,應標明期刊名、年代卷次、頁碼。比如: 嚴耀中《論占卜與隋唐佛教的結合》,《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第30–37頁。

  3. 引用論文集論文:作者,《篇名》,收於論文集編者、《論文集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比如: 王邦維《譬喻師與佛典中譬喻的運用》,收於王邦維、陳金華、陳明編《佛教神話研究:文本、圖像、傳說與歷史》,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第1–12頁

  4. 引用古籍需註明著者、版本、卷數、頁碼。引用專書或者常見古籍(《兩唐書》、《資治通鑑》、《冊府元龜》等等)應註明著者、章卷數、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頁碼。比如:歐陽修等編《新唐書》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78–79頁。

  5. 引據《大正新脩大藏經》需要說明所引經典的名稱和卷數,《大正藏》編號、冊數、頁數、欄位(上、中、下)和行數。例如《續高僧傳》卷二十一,見《大正藏》第2060號,第50冊第564頁上欄第18行至第565頁中欄第10行。

  6. 《卍續藏經》等其他藏經引文可比對《大正藏》引用方法。

  7. 《四庫全書》:書名,本書的捲數,整個叢書中的冊數、在本冊的頁數。例如:《張子全書》 卷七,《四庫全書》第697 冊,第173 頁。

  8. 敦煌文獻用S、P.、大谷等縮略語加阿拉伯數字形式。

八、第一次提及帝王年號,需加西元紀年,比如貞觀元年(626)、貞觀年間(626–649年)。

九、中國年號、古籍卷、頁數用中文數字,比如貞觀元年、《舊唐書》卷一二、《西域水道記》頁三。其他公曆、雜誌卷、期、號、頁均用阿拉伯數字,比如《史林》2005年第1期,第65–76頁。

 

十、第一次提及外國人名,須附原名;若其自有漢文名字,則需使用其漢文名字,比如富安敦(Antonino Forte);若正文中已經出現其中文名字,則註釋中引到其著作時,可不再譯出中文;若正文中沒有出現其中文名字,則註釋中引述其著作,需加中文名字。中文譯名以使用其自己認可的名字為標準,比如 Edward Hetzel Schafer,自取中文名字為“薛愛華”,不能翻譯成以前通行的“謝弗”。

 

十一、腳註內西文文獻引用:

  1. 書 (book):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7. or: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7), p. 19.

  2. 論文集之論文 (Article in Volume of Collected Works): H. Feith and A. Smith, “Indonesia,” in Southeast Asia: Documen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edited by R.M. Smith, 99–110.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3. 雜誌論文 (Journal Articles): E.M. Mendelson, “A Messianic Buddhist Association in Upper Burm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4.1 (1961): 560–80.

  4. 博士論文 (Dissertation): Normala Puru Shotam, The Social Negotiation of Language in the Singaporean Everyday Life World, Ph.D. dissert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7.

 

十二、正文後須有參考文獻,分“原始文獻”和“現代研究”。

 

1. 原始文獻:

a.《大正藏》、《續藏經》等收入文獻:

《宋高僧傳》三十卷,贊寧(919–1001年)等編成於988年,《大正藏》第2061號,第50冊。

 

b: 其他叢書析出文獻,以《四庫全書》為例:

《營造法式》三十四卷,李誡(1035–1110年)編成於1100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673冊。

 

c. 刻本、寫本:

《古今偽書考》三卷,姚際恆(1647-約1715年)著,光​​緒三年蘇州文學山房活字本。

 

d. 校本、整理本

《宋元學案》一百卷,黃宗羲(1610–1695年)初成於1676年、全祖望(1705–1755年)完成於1754年,陳京生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 現代研究:

請先列東亞語研究,再列英文研究。東亞語研究依作者姓氏筆劃按序排列,英文參考文獻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篇)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後排列。

   (1). 東亞語研究

金以楓等編《1949年以來基督宗教研究索引》(光盤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久野健《日本の彫刻》,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

[法]沙百里《中國基督徒史》,耿升、鄭德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松本文三郎《兜跋毗沙門考》,收入氏著《仏教史雜考》,大阪:創元社,1944年,第x–y頁。

 

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數據庫系統工程的進展》,2015年8月9日讀取,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

 

揚之水《兩宋茶詩與茶事》,《文學遺產通訊》(網絡版試刊)2006年第1期,2015年8月9日讀取,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 .asp?ID=199

朝日新聞社編《東寺》,東京:朝日新聞社,1958年。

 

豬川和子《地天に支えられた毘沙門天彫像についての一考察》,《美術研究》第229號,1963年,第53–73頁。

 

   (2). 西文研究

 

1. 書系中的著作: Coomaraswamy, Ananda K. Spiritual Authority and Temporal Power in Indian Theory of Government (American Oriental Series, vol. 22). New Haven, Connecticut: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42.

2. 多卷著作中的一卷: Fenollosa, Ernest F. Epoch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 volume 2.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1913.

 

3. 譯著: Lahiri, Jhumpa. In Other Words. Translated by Ann Goldstei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16.

 

4. 期刊論文: Lalou, Marcelle. “Mythologie indienne et peintures de Haute-Asie I: Le dieu bouddhique de la fortune.” Artibus Asiae ix (1946): 97–111.

 

5. 在線版論文: Lefebvre, Eric. “PETTRUCI, Raphaël.” Institut national de l’histoire de l’art. January 12, 2010. Accessed July 4, 2016. http://www.inha.fr/fr/ressources/publications/publicationsnumeriques/dictionnaire-critique-des-historiens-de-l-art/petrucci-raphael.html

 

6. 博士論文: McNeill, Malcolm. Narrative Agency in Thirteenth-Fourteenth Century Chan Figure Painting: A Study of Hagiography Iconography Text-Image Relationships. Ph.D. dissertation,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2017.

7. 會議宣讀論文: Myerson, Craig. “Historical Markings in New Castle, Delawar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Newark, DE, June 18, 2019.

 

8. 論文集篇章: Last name, First name. “Chapter Title.” In Book Title, edited by First Name Last Name, page range. Publication Place: Publisher, Year. (例子:Sharf, Robert H. “The Zen of Japanese Nationalism.” Curators of the Buddha: The Study of Buddhism under Colonialism, edited by Donald S. Lopez, Jr., 107–6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9. 多位作者合編、合著,第一作者姓前名後,其他作者名前姓後: Shohat, Ella, and Robert Stam. Unthinking Eurocentr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 1994.

10. 同一作者兩篇以上文獻:

Waley, Arthur.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Cambridge Review XL, no. 988 (December 6, 1918): 162.

______.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 London: Ernest Benn Limited, 1923.

bottom of page